首页  > 乐器知识  > 二胡历史  > 浅析二胡名曲《病中吟》
浅析二胡名曲《病中吟》
作者: 发布时间: 次浏览
  • 摘要:二胡以其独特的音质在中国民族乐器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民乐这片星空中熠熠生辉,经久不熄。刘天华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作曲家、民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在近现代二胡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文对刘天华先生创作的二胡经典代表名曲《病中吟》作了具体的分析,其是刘天华先生十首二胡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一、刘天华及其二胡名作《病中吟》



(一)刘天华其人


刘天华先生是“五四”时期优秀的民族音乐家,民族器乐的革新者。他忠诚致力于音乐事业,为发展中国民族音乐、革新民族乐器、普及音乐教育,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十首二胡曲在我国音乐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民族音乐创作和民乐教学。他的作品表现了“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现状的不满,反映出他们苦闷、仿徨、探索、追寻的思想情绪,成为当时现实生活新音乐的代表作。

1917年,刘天华先生跟随我国最早的国乐教师周少梅学习琵琶、二胡,后来,他突破了周少梅的“三把头”胡琴扩展到五把,又将小提琴的连弓手法(一弓演奏多音)运用到二胡上面来,并设想了提琴一指一把的演奏技术,开辟了二胡演奏技术的新途径,涉猎音阶、换把、短弓、换弦、弓段、弱相指、装饰音等左右手技术。不过,刘先生创作的所有乐曲都只仅仅限于G、D调,而且快分弓运用得不是很多,乐曲几乎都是深沉含蓄的慢演奏。


(二)《病中吟》创作背景


《病中吟》是刘天华先生十首二胡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后不久,几年中他失学、失业、丧父、家贫、生病,各种灾难接踵而来,这对刘先生是一个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而他心情十分不好并感到非常痛苦,由此也就孕育了《病中吟》。此曲1915年初步形成构思,引年完成初稿发表于1923年。最早曲名《安适》,意思是《人生何所适从》,最后定名为《病中吟》。由此可以看出乐曲并不是表现安逸而舒适,也不是写照病人的呻吟,而是疑问“人生何适”之意。是一个人在走投无路时所发出的扪心自问,表达了“叫我怎么办”或“我将何处去”的心声震响。因此,这个“病”字应该理解为对黑暗社会的一种隐喻乐曲写出了作者痛苦与忧愁、挣扎与暗恨的心理状态,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及与黑暗势力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

二、对乐曲《病中吟》的深入分析

《病中吟》一曲作者通过悲愤激昂的旋律,采用再现的曲式结构,将整首乐曲分成了三个乐段和一个尾声。

第一段分为两个层次,从第一小节至十六小节为第一个层次,它是全曲的主题;十七小节至三十二小节为第二个层次,这是主题的变化部分整个乐段以沉痛而凄楚的音调,如诉如泣的旋律,开始沉吟慢诉,表现作者不得志时苦闷彷徨的情绪和倾诉不尽的忧伤这里出现了小七度和小六度音程的连续大跳,八度和九度音程大滑音,贴切地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慨然长叹的苦闷心情第二层次实际上是第一层次的主题音乐经过变化后再次重现,尽管变化不是很大,但是对内心情感更为深刻,以进一步完成音乐主题的陈述,达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第二段作者在发展手法上及其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强节奏的多变旋律的节节挺拔以及左手短促有力地按弦和右手大幅度地运弓,与第一段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乐曲的第三段实际上是第一段主题音乐的核心旋律稍加修饰变化再现音乐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是它所要表现的乐意却比第一段细腻深刻得多,而且它充分地揭示了作者在挣扎反抗受到挫折打击之后,深感要为理想和自己的前途奋斗出一条路,是极其困难的可作者表现出的仍然是坚定不移的理想和抱负,以及毫不动摇的决心,而且斗争的意志也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相反他是在黑暗中探寻着人生的光明之路,在失败之中寻找着成功的希望之光,在绝望之中憧憬着美好的幸福生活经过冷静的思考之后,作者又慢慢振作起精神来,将乐曲转入了高昂激越、坚定有力的尾声。

尾声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小节旋律,但是它在创作上面既与第一、三段的速度力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与乐曲的第二段的速度、力度形成前后呼应快速刚毅的节奏,激奋昂扬的旋律,犹如作者奋起全力向万恶的社会和黑暗的势力作最后冲击时从内心所发出的一定要奋斗到底的呐喊。这一切的一切,好像是断了线的风筝,摇摇晃晃地落入了万丈深渊,成了无声无息的泡影紧接着几个颤音的连续使用,又给人增添了几分惆怅几分忧伤,音乐最后则在空虚无力、烦恼不安、哀怨叹息的呻吟中结束,像一个大大的问号,向世人提出了“人生何所适从?”的疑问。

从全曲的音乐形象发展来看,苦闷、挣扎、再苦闷、再挣扎,最后又回到苦闷之中,几个层次对比强烈,让我们很自然地理解到作者在当时寻找出路时的艰辛,显示出这是刘天华先生的作品中思想性最为深刻的代表作之一。

所有这些,都使二胡从乐曲创作到演奏上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不受人重视的“玩意儿”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登上“大雅之堂”,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